1985年4月10日,英國樂隊Wham!在北京工體舉辦演唱會,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來華演出的西方大牌樂隊。
那場演出上,觀眾被要求始終坐在座位上,像聽音樂會一樣欣賞搖滾樂演出,還把樂隊跟著鼓點打拍子的互動方式誤解為要掌聲,事后,樂隊成員抱怨中國觀眾不夠熱情。而Wham!也按照要求較正常水準調低了音量。英國大使館后來在一份報告中這樣描述這場演出:“無論中國觀眾還是Wham!都不大懂,在做一件完全超越各自經驗的事時,需要如何表現。”
歌手郭峰、崔健被這場演出深深震撼,33年過去,觀眾看海外藝人演出,已經像看場電影般稀松平常。8月被認為是演出業淡季,海外藝人卻扎堆今年8月,10天內就能有3組海外藝人在北京舉辦演出。
(Wham!樂隊1985年在中國)
到今天,我們已經完全有能力籌辦并消費一場海外藝人演出,但我們對音樂的消費方式、海外藝人對中國市場的理解真的已經成熟?這塊市場究竟在發生著什么?今年8月,我們機緣巧合在結實了本期的電臺嘉賓Jason,跟他聊聊海外藝人來華演出的一些事兒。
“打口碟”打開的是第一波歐美音樂進入中國的窗口
真正被視為歐美流行樂進入中國的窗口的,是興起于1992年左右的“打口碟”市場。當時汕頭因制造業發展急需大量塑料原材料,被歐美市場認為已經“銷毀(即打口)”的“正版”唱片以“洋垃圾”的名義進口到中國,從香港到廣州再進入北京,而后逐漸在全國流行。
“打口碟”上的歌手主要來自于五大唱片公司,都是歐美最主流的音樂人。當時全民經過的80年代的反思、人性啟蒙后,開始主動向港臺與歐美文化靠攏,“打口碟”也成為一代青年的重要精神食糧。